邵阳网首页 > 知识 > 中国文艺界的风云变幻:回顾陈师曾之死97周年
中国文艺界的风云变幻:回顾陈师曾之死97周年

97年前中国文艺界的一次地震:陈师曾之死

近一世纪前,北京、上海甚至整个中国文艺界都为陈师曾之死而痛惜。站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目睹如今中国画在绘画教育、作品评选、美术评论、美学传播各方面的种种乱状、怪状、妖状、戾状之时,再回顾这百年来中国绘画之变迁,先生之死依然令人扼腕。

题图:陈师曾《桃花图》轴 局部 19

19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史称关东大地震。消息传至中国,尽管政局持续动荡,但当时的北洋政府依然高效率地提供了援助和慰问。

此时身在天津的梁启超,早已结束了从政生涯,正集中精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他四处讲学,希望光大传统文化以“拯救世界”。听闻关东大地震消息后,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他也发出通电:“救灾恤邻,责无旁贷,谓宜尽吾力所能逮,迅派军舰商船,募易服食各物,驰往急赈”。

不久后,梁启超在北京【注1】江西会馆的一次追悼会上,将一个人的死与这次大地震相提并论:

“前次日本地震,大家深为惋惜,以为文化损失甚大;如今师曾之死,可说是中国文化界的地震。”

梁启超提到的这位“师曾”,便是陈师曾,原名陈衡恪,字师曾。与其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胞弟陈寅恪,被文史学界称为“陈门四杰”。

师曾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先行者、美术家和书法篆刻家,也是近现代当之无愧的中国文人画坛之精神领袖。

壹 桃花依旧笑春风

19,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约,赴日本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中,他携去的一批齐白石画作深受好评,籍籍无名的齐白石由此被中外美术界所认识,从此名扬天下。

次年仲夏,他画了一树桃花。

一株老树,伸出数根虬枝,直指青天,枝头桃花朵朵,开得正艳。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于’今总不疑”,48岁的陈师曾在这幅画上自题。其中的“于”字,当时写错了,便用手抠了去,留下一处空白。

陈师曾 《桃花图》轴 19 故宫博物院藏

画过这幅桃花图轴后,因为母亲生病,陈师曾回南京探望,竟然一去不返。这《桃花图》轴中所抠去那个字,究竟是“于”,还是其他?便留下了永久的谜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端详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师曾这幅《桃花图》,总让人联想到唐人崔护这伤感的诗句。

不仅如此,从这幅师曾的绝笔之作,也可管窥其数年来所思考的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尤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针对借用西方绘画改良中国画,甚至抛弃笔墨语言全面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等等思潮,陈师曾奋起捍卫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地位。他从绘画史的角度总结,认为中国绘画一直是进步的。

陈师曾 《桃花图》轴 细部

“文人画有何奇哉?不过发挥其性灵与感想而已”,陈师曾撰文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只有这四种要素具备,才是一幅好的文人画。“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注2】

贰 家族

陈师曾赴南京探视、照顾的母亲,并非其生母。这要从他的父亲陈三立(1853——1937年)及其家族讲起。

1928年徐悲鸿为陈三立所绘素描肖像

《陈散原像》徐悲鸿

1876年,陈师曾生于义宁(今江西修水),比胞弟陈寅恪年长14岁。这两兄弟所出生的义宁陈氏家族,声势煊赫,家族网络盘根错节,其中不乏清末民初的政治、学术界巨擘。

其父亲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为清末“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三立原配妻子为四川罗氏,是四川雅州知府罗亨奎之女。1880年,二十六岁的罗氏早卒,遗下长子陈衡恪(字师曾)。此后陈三立续娶浙江山阴俞明诗,俞的父亲俞文葆曾任湖南知府,兄俞明震,官至台湾布政使。俞明诗嫁给陈三立时年方十八岁,此后为陈家生下隆恪、寅恪、方恪、登恪四子以及康晦、新午、安礼三女。

其中次女陈新午(1894—1981年),日后嫁给了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俞大维的父亲俞明颐,正是俞明诗的弟弟,他娶了曾国藩孙女曾广珊。因为这些复杂的家族关系,俞大维在回忆陈寅恪时,说他们之间有“两代姻亲、三代世交”。

照片:1896年的陈家兄妹。左起陈康晦、陈隆恪、陈新午、陈方恪、陈寅恪

虽然不是亲生,俞明诗对这位聪明伶俐的长子陈衡恪非常关爱。俞明诗善操琴,也善作诗,自号“神雪馆主”,曾撰有《神雪馆诗》,但几乎没有留存,后人抄录其诗中有一首曰:“登楼携得一枝箫,曙色含山浅欲描。几点疏星数枝柳,行人扶梦过平桥。”

这位俞明诗虽才华出众,但在照顾家庭方面亦恪尽职责,她照顾婆婆、迭育子女,对前妻留下的长子陈衡恪尤其笃爱,因为他的行为能够给诸弟做出表率。

据陈三立在《长男衡恪状》描述说,陈衡恪生母去世后,晚上依偎着祖母黄氏就寝,早晨则跟随祖父陈宝箴识字。他从小就展露出艺术天赋,7—10岁就能吟诗作画,陈宝箴常常得意地向宾客展示这位长孙的绘画或书法作品。

1894年,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举家从杭州迁居武昌。次年,湖南才子周大烈被聘为巡府教师,周大烈参与巡抚所办时务学校及新湘学报等,还专课陈师曾诗文、书法。除了让师曾跟随周大烈学国学,陈宝箴还让他师从范镇霖学汉隶、魏碑,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叁 画坛领袖

在绘画领域,陈师曾的绘画启蒙老师,应是晚清的湖南画家尹金阳,陈约在11岁时在长沙拜入其门下。尹金阳(1835—19)字和伯,号和光老人,齐白石也曾受教于他。

1902年,师曾带着弟弟陈寅恪东渡日本求学,他先入弘文书院,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在日本求学前后八年,回国后先是到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此后又执教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从日本归国任教期间,师曾大概于19到上海专门拜入吴昌硕门下,跟随吴昌硕学习金石字画。

19,师曾赴北京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审,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及北京女子师范博物馆教员。由此开始了人生最后十年的旅京生涯。

赴京之后,陈师曾的画名渐盛。19,师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1月1日,他受邀到北大做过一次有关传统绘画的演讲,吸引了数百人参加。蔡元培也深受感动,于是宣布筹备“画法研究会”。

192月22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以研究画法、发展美育为宗旨”,北大的美术教师李毅士、贝季眉、钱稻孙、冯汉叔等人担任讲演指导,同时聘请陈师曾、金城、徐悲鸿、贺履之、汤定之、胡佩衡等人为导师。

照片:陈师曾(左四)、王悦之(左五)、李毅士(左六)等人合影

这一研究会应是中国现代意义上首个研究绘画艺术的大型美术团体,中国美术教育也从传统师徒授受的方式,向现代教学过渡。有一段史料记载了当年3月8日,陈师曾、徐悲鸿、贺履之、汤定之、李毅士、钱稻孙、贝季眉等人共同商定《画法研究会导师指导法》的情况,其中记录了为师曾所设定的工作量:“陈师曾,山水、花卉。每月讲演一次,每周评画一次。”

除了艺术实践的指导,画法研究会还创办《绘学杂志》。其时,有关中国绘画前景方面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徐悲鸿就曾发表《中国画改良论》,希望借用西方绘画对传统绘画进行改良。而陈师曾则相继发表《文人画的价值》、《中国画是进步的》等文章。

《绘学杂志》第一期封面

因为与蔡元培等人的理念不合,师曾在一年后便退出北大画法研究会,与同道中人于19发起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其宗旨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陈师曾、陈半丁、萧谦中、贺履之、徐燕荪、徐宗浩、吴镜汀等人均为其活跃份子。

陈师曾在北京近间,北京的金石书画艺术盛极一时,艺术活动也非常活跃,陈师曾与当时画坛、文坛的名流都来往密切,广泛参与组织各类美术社团、书画雅集。

他从西方近现代绘画,包括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的对传统具象的否定,提出应该弘扬中国文人绘画的“首重精神,不贵形式”的传统,也始终强调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其短,借鉴并融合西法之长。

这十年是师曾在艺术界最为活跃时期,也是其美学理论、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其理论在绘画实践中亦是处处有体现。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比如本号上篇文章中所介绍过的那幅《读画图》。《那年北京——陈师曾的画中之画和画外之情》,其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丰子恺的漫画就深受其影响。

四 早逝

陈师曾以为自己会活得很长。

他认为自己的前世是明朝画家徐渭(1521——1593年)。因为他曾经梦见过自己与这位青藤老人探讨绘画。徐渭告诉他说:“我得年七十有三,汝寿如之。”

但这个徐渭的托梦并不灵验。

当年北京文艺界合影,左二为陈师曾

19初夏,陈师曾回南京省亲,继母俞诗明生病,此时陈寅恪先生在德国求学,陈登恪也在法国,未能回家伺候,陈师曾伺候继母汤药,但不幸的是俞明诗于6月29日病卒。

身体孱弱的陈师曾冒雨送葬,因悲伤过度,旧病复发,伺候一病不起。仅仅一个月后,当年8月7日,便在南京辞世。

师曾之死,震动了整个文艺界。9月,北京文艺界为其在江西会馆举行追悼会。

对于师曾的死,齐白石在《自传》中无不动情地写道:“......我失掉了一个知己,心里头感到异常空虚,眼泪也就止不住留了下来。”并写下了“此后苦心谁识得,黄泥岭上教株松”的诗句,表示对这位伯乐、知己早逝的痛惜。

师曾的另一位朋友姚华也作了首悼亡诗——《哭师曾》,其中一句“一死成君三绝绝”,所谓“三绝”,便是指陈师曾在诗、书、画三方面的高深造诣。

姚华(1876-1930年),字一鄂,号重光,一号茫父,别号莲花庵主。这位与师曾同龄的姚华,于19起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姚华与陈寅生、张樾丞三人后世誉之为“近代刻铜三大家”。正是这位姚华,在本文开始提到的这幅《桃花图》被抠去的位置,留下了题识,他提醒我们,师曾当时所写的应该是个“于”字:“印昆疑是‘于’字,属补阙,姚华。”

《桃花图》轴姚华题识细部

陈师曾去世一年后,他的老师周大烈再次翻开了这幅桃花图,在画幅左下写上:“师曾题此画,误一字,手自挖去,儗装裱填写。适从母病,急赴金陵,疾作遂不返。此不知何句,挖处或是‘于’字。越一年,予过其家,为记之。甲子九月周大烈。”

《桃花图》轴 周大烈题识

【注1】 有关北京、北平等地名沿革——辛亥革命后,如今的北京地区延续清制,为顺天府;19,袁世凯改顺天府为平津,首长称平津尹。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此后日伪时期称作北京,1945年恢复北平市;1949年9月,再次更名为北京市。文中统称北京。

【注2】引自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一文

小编关于《中国文艺界的风云变幻:回顾陈师曾之死97周年》就分享到这儿了,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加收藏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6)
  1. 桑意浓2024-01-13 17:36桑意浓[国外网友]103.43.208.219
    陈师曾的离世让人痛感人才的流失,我们应该铭记他对中国文艺的贡献。
    顶0踩0
  2. "其实俄明白2024-01-13 17:32"其实俄明白[安徽省网友]203.19.58.91
    回顾陈师曾的成就,让人对他的才华和智慧感到敬佩。
    顶10踩0
  3. 红叶飘香2024-01-13 17:29红叶飘香[河南省网友]121.200.192.115
    @、悲寂控△▲陈师曾是一位热爱艺术的人,他的离世让人们思考艺术与生命的关系。
    顶0踩0
  4. 、悲寂控△▲2024-01-13 17:26、悲寂控△▲[贵州省网友]183.174.173.10
    陈师曾的死对中国文艺界来说是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和才华仍然鼓舞着后人。
    顶5踩0
  5. 浮海流殇2024-01-13 17:22浮海流殇[山西省网友]223.20.147.87
    回顾陈师曾的生平,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他对于中国文艺的贡献不可忽视。
    顶8踩0
  6. 金世快虎2024-01-13 17:19金世快虎[内蒙古网友]45.114.13.39
    陈师曾是中国文艺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离世让人们深感惋惜。
    顶16踩0
推荐阅读
湘ICP备19021678号
Copyright © 2023 邵阳网 i07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