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网首页 > 综合 > 回忆老底子的旧时光:海宁斜桥六馆之旅
回忆老底子的旧时光:海宁斜桥六馆之旅

TIPS:本文共有 29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老底子的旧时光还记得多少?来海宁斜桥六“馆”+看看”是一次关于怀旧的探索之旅。位于海宁斜桥六的六个独具特色的馆子将带您穿越时光,回味过去的美好时光。首先,皇家绸缎馆将为您展示旧时代的华丽绸缎产品,让您领略丝绸之路的风采。接着,步入古玩馆,品味历史的韵味,寻找那些激发回忆的宝贝。此外,古街馆、旧影馆、老物馆和怀旧馆也将为您呈现多姿多彩的怀旧之旅,让您感受老底子的过去岁月。无论是重温旧友旧事,还是感受传统的文化气息,这个“馆”+看看之旅将带给您一次难忘的怀旧之旅,让您感受老底子的旧时光。

-01-04 20: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晓琳 王哲能

白墙青瓦、石板幽巷、河畔人家……距离海宁市区约30分钟车程,藏着一座千年古镇——斜桥。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沿河而建的老屋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古镇的繁华、败落,再次焕发生机。

有人说,斜桥没有变,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有人说,斜桥变了,很多老墙褪去了“皱纹”……老斜桥人回到家乡就会发现,斜桥真的变样了,这进“驻”了6位“新朋友”,老地方焕发新生机,传统文化正在发扬光大。

67岁的俞允,是土生土长的老斜桥人,今天,记者跟随他走进斜桥,看一看这座古镇的前世今生。

第一站:斜桥名人馆

东街、中街、西街,三条街沿着古镇的母亲河洛塘河而建,贯穿东西。虹桥、斜桥、利桥,三座桥静静地横躺着,桥下河水潺潺。

“曲人曲橹摇曲港,斜风斜雨过斜桥。”这是斜桥人口耳相传的顺口溜,也是斜桥桥名的由来。可今日之斜桥非昨日斜桥,今天,我们看到的斜桥是后期重新建造而成。穿过斜桥的桥洞,继续往西走,约莫10米的样子,我们路过一家小卖部,抬头便望见西街14号的蓝色门牌,这里便是漫画家米谷的故居。

旧时,大户人家进门都要迈过三道门,大厅左转,嘎吱作响的木质楼梯蜿蜒通向二楼,木制的扶手散发着古朴的香气,阳光透过窗棂照射进来,倒映出斑驳的影子。朱淑真、钱君陶、钱镜塘……这里“珍藏”了50多位斜桥历史名人的故事,从他们的生平到后世影响。

“这是著名中医朱菊初,老相识了,最擅长医治外科疮疖。”俞允的指了指展板,在他的记忆里,这位大块头中医靠着一把刀、一张膏药给病人治病,刚给病人贴完膏药,老中医转头嘴上就叼起烟来,外人看来似乎有点不专业,可镇上的人得了疮疖就只认他。

斜桥古镇人才辈出,只因素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一天,微微细雨,米谷故居里石板铺成的道路上,青苔绿得愈发耀眼,仿若指引游客来到这里,知名人名事,自勉而后力争上游。

第二站:斜桥皮影戏馆

“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讲的就是皮影戏,连接着斜桥和利桥,东西走向的是中街,斜桥往东到了新弄街,街口往北眺望,不远处就是斜桥皮影戏馆,这里曾是斜桥的废品收购站,如今摇身一变,争了口气,戴上了文化的帽子,成了斜桥重点打造的皮影戏传承点。

“别小瞧新弄街,曾经最繁华的街道,百货、电影院、银行密布在百米的街道两旁!”在俞允的记忆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看电影,排队长的时候要排到街口,如今依稀还能看到被红色油漆填满的售票窗口。

转眼周围的建筑,粉饰的白墙、崭新的木窗……“变新了!”一个穿着藏青色老大伯指了指一口双眼井,“只有这两口井是旧的。”古镇的历史风貌正在上演着新与旧的交织。

进入馆内,长板凳排列整齐、皮影戏舞台、还有一个小小的活动室……这里有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前来表演,还能看到斜桥镇中心小学学生好学的目光。

“传承文化得从娃娃抓起!”皮影戏馆的馆长张英笑着说道。

第三站:酒文化展示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心情好不好,都喜欢来点小酒,配点蚕豆当作下酒菜,斜桥是酿酒之乡,本土有两种酒挺有名气,一是黄酒,甚至现在很多人家里都用斜桥黄酒用作做菜的料酒;二是50度的白酒。

“老底子有种吃法,黄酒加点姜和红糖,再打上一个鸡蛋,我们管这叫蛋黄酒,味道甜甜的。”俞允讲此处,抿了抿嘴,像是在回味蛋黄酒,又像是在回味过去,“那时的夏天,家里的八仙桌总有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闲聊,好不热闹,好不惬意。”

慢步在斜桥工人路往东,空气中弥漫着醇醇的酒香气息,酒文化展示馆门口是仿造青铜器的爵(酒杯),这个展示馆是斜桥酒厂的仓库改建而来,邻边的酒厂还在生产,透过铁栅栏,隐隐望见远处的酒坛堆砌成山,酿酒的老师傅穿着蓝大褂,走出厂门,在离厂门二三十米处,蹲下身吸起烟来。

酒文化展示馆里,八仙桌、长板凳、角落里放置着大大小小的酒坛和酿酒的工具,酒香文化迎面袭来。绕过青砖墙,记者看到3个铜人儿正在“酿酒”……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酿酒靠真功夫,斜桥酿酒有浸米、蒸饭、落缸、发酵、压榨、煎酒、封坛、陈贮八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秘方,环环相扣。

老工厂在落日余晖中尽显迷人的工业味道,见证着酒香文化一点点沉淀。

第四站:斜桥历史记忆馆

每个人心中都一段留存的记忆,可能是一件旧物,也可能是一处风景。历史记忆馆,记录历史的印记。

历史记忆馆位于张和尚故居,张和尚本名张炳楠,是斜桥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看故居东面的建筑就知道,最早斜桥南面的老房子一半在路面上,一半造在水上,这叫水阁房,推窗而望就是洛塘河。

历史记忆馆的牌匾还是原汁原味百年前的样子,馆内收集了从民国时期到建国后期老百姓的生活用具。杆秤、油灯、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陶瓷盆……如今罕见的物件被搜罗至此地陈列展出。

或许,你还能从这里找到你儿时的记忆。

第五站:斜桥火车站

斜桥火车站,是沪杭铁路线上的一个站点,在斜桥镇北的人民路上,始建于1909年。这座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建造的车站,用灰色和红色的砖头砌成,经过了风雨的洗礼还显得很有精气神。

经过保护和改造,里面陈列着沪杭铁路的百年发展史。车站外的沪杭线铁路,火车鸣笛,依旧忙碌,站台上白色的站牌有点儿掉漆。

1997年,现在的斜桥站站长倪明被调到斜桥站工作,至今倪明还记得,那时候有4班列车停靠在斜桥站,两班去杭州,两班去上海,乘客拎着行李箱,到站就走,平均每天也有好几百人。

火车站工作人员办公、售票、候车室都在一起,一直到8月,斜桥站停运,斜桥站人气就减弱了。

现在,斜桥站同时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车站东边的碉堡是日军建造的,让人铭记历史。这么多年,倪明一直坚守在铁路线上,坐在办公室里,他习惯听着呼啸而过的火车声,两三个小时没有听到火车声,心就会揪起来。“就担心铁路上出大事了!”

如今,老站经过修葺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六站:民俗手工艺展示馆

小人儿端午节要戴虎头帽、穿老虎衫、挂香囊挂件;家里的灶台要画灶画;抓黄鳝就自编一个黄鳝篓;过年捏一个面人凑凑热闹……现在,我们生活中可能很难见到这些老手艺物件了。

从原来斜桥镇农技中心到现在的民俗手工艺展示馆,这些民间工艺品终有了展现自我的地方。做虎头鞋、虎头帽的宋娟石、画灶画的费芝祥、制作面人的陆一飞,都是斜桥的老手艺人,他们把作品献给展示馆,这些精致的小玩意儿都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

斜桥镇文化站负责人富宏韬介绍,这6位“新朋友”,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举措,斜桥镇一直在思索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合理性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镇的传统文化可以发光发亮,故重点打造了这6个非遗文化展示馆。

这6个非遗文化展示馆从开始筹备到去年10月改造完成,去年11月全面开馆,现在正在等待着游客的到来。

一起来这里寻找斜桥记忆,寻找斜桥乡愁,把斜桥的故事传承下去。

小编关于《回忆老底子的旧时光:海宁斜桥六馆之旅》就分享到这儿了,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加收藏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呱牛,,小鱼2024-02-03 15:06呱牛,,小鱼[安徽省网友]111.146.188.238
    希望能保留这种传统建筑,让更多人可以体验到老底子的魅力。
    顶1踩0
  2. 亲爱的给我一秒钟遐想2024-02-03 14:49亲爱的给我一秒钟遐想[广东省网友]203.171.232.84
    斜桥六馆真的是海宁的一大特色,每次去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
    顶0踩0
  3. 彩虹仙人2024-02-03 14:32彩虹仙人[海南省网友]103.53.181.32
    太怀念了!小时候经常去斜桥六馆,那里的古色古香氛围太迷人了。
    顶3踩0
推荐阅读
湘ICP备19021678号
Copyright © 2023 邵阳网 i07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