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网首页 > 百科 > 探寻道教养生之道: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的融合
探寻道教养生之道: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的融合

TIPS:本文共有 26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道教养生之道”融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养生方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身心灵的平衡。道教注重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和五行,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在道教的养生之道中,锻炼身体和修养心灵同等重要,包括太极、气功等运动方式和冥想、静坐等心灵修炼方式。此外,道教强调情志调理和节制,认为消除杂念、保持内心平静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道教养生之道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调整身心、顺势随行,达到身心合一、寿与福的境界。

道教养生思想(1)

道教养生注重现实的存在,重视生命本身,爱气养神。具体说来有以下内容。

1.重人贵生

在道教徒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重视和养护自身生命和躯体着手,注意现实的自身锻炼和养护。为此,东汉时期的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提出了重命养躯、乐生恶死的主张。《太平经》认为:“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通过什么来致长寿呢?《太平经》提出:“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也就是说,人应当对自身性命躯体加以重视爱护并加以自我锻炼和养护,才能够求得长寿。这是一种积极的古代养生认识。

《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来,当虑其先。”《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西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更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道教养生家的论述,反映了一个主旨:即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视养生,以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长寿,通过各种修道养性来促进健康长寿,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

2.元气论

《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悦悦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万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太平经》认为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养生长生,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方法:“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做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

道教元气论的论述是:混沌之先,太无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形气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胚象卵,气圆形备,谓之太一。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太无虚空之道已生焉,道既无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

道教理论认为天地生阴阳,阴阳交合,乃生万物。“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这就是说,人的情性形命皆禀自元气。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上清洞真品》指出:

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故帝一回风之道,沂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3.人天观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论为核心,反映了道教养生家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道家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它们有共同的生成、变化、盛衰规律:“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方相随,而一兴一衰,无有解已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家继承了《黄帝内经》提出的“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养生治生的主张,并贯彻于养生实践之中。道教的很多炼养方法都十分强调按季节、月份、时辰进行修炼,而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时间性和季节性。日常摄养卫生之法更有一系列对时间和环境的考究。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是由道教的人天观决定的。

道教养生家认为人体与宇宙是同构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周易参同契》利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这一观点:“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

4.人体观

道教养生的人体观继承和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人体结构模式,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这种观点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易传》通过阴阳八卦体系,将天人进行了排比对应,如乾卦在自然为天,在人体为首,其地位为君、为父,其属性为阳、为刚,坤卦在自然为地,在人为腹,其地位为臣、为母,其属性为阴、为柔,等等。同样,其他人体部位都通过卦象与某一自然现象和属性对应联系起来。

内丹家在修身炼丹过程中,总结并发展了一整套人体认知模式。他们认为,天地犹如一大炉鼎,日月运行其中,人体犹如一小炉鼎,精气上下流动。他们使用八卦的乾、坤二卦来作自然人体定位,乾上坤下,象征自然的上天下地、人体的上肢与下足。然后,用坎、离二卦来表示自然之日月及人体之精气在炉鼎内上下往复升降运动。他们认为,阳中含阴的离卦和阴中含阳的坎卦代表着事物内部的运动属性,这就是“易”。“易”的内涵就是阴阳坎离所代表的日月精气的运动属性。“乾天坤地,吾身之鼎器也;离日坎月,吾身之药物也。先天八卦,乾南坤北,列天地配合之位;离东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门。反求吾身其致一也。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坎离二者周流升降于六虚,往来上下,本无爻位。吾身坎离运行乎鼎器之内,潜天潜地,岂有爻位哉。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道教文化!每天为您分享道术知识,道术不是迷信,关注我们将会给您带来好运!

小编关于《探寻道教养生之道: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的融合》就分享到这儿了,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加收藏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叫我六六2024-02-13 15:50叫我六六[山西省网友]124.109.101.249
    我对道教养生一直很感兴趣,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了解更多关于传统养生之道的知识。
    顶0踩0
  2. 阳光微淡2024-02-13 15:33阳光微淡[上海市网友]103.60.164.39
    这篇文章真是太有意思了!道教养生的传统智慧结合现代健康理念,让人受益匪浅。
    顶3踩0
推荐阅读
湘ICP备19021678号
Copyright © 2023 邵阳网 i07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