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网首页 > 综合 > 探究肝癌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应用与关键特点
探究肝癌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应用与关键特点

TIPS:本文共有 932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肝癌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怎样的呢?,放射性核素治疗皮肤血管瘤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国内开展的较晚,但也有二十年左右,治疗的经验及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下面就核素治疗的相关内容作介绍。

1放射性核素检查肺癌有针对性

肺癌既然是肺部的肿瘤,必然表现出肺部的一些症状,如果想要,就一定要警惕这些症状。肺癌的危害性很大。肺癌的出现给患者的身心都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必须早期发现肺癌,尽早的投入治疗才能相对的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那么,临床上到底用哪些方法来检查肺癌呢?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

1、放射性核素检查

67Ga-枸橼酸盐等放射性药物对肺癌及其转移病灶有亲和力,静脉注射后能在癌肿中浓聚,可用于肺癌的诊断,显示癌病的范围,阳性率可达90%左右。这就是肺癌的检查项目之一。

2、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肺癌的检查里最常用的。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肺癌的部位和大小。早期肺癌病例X线检查虽尚未能显现肿块,但可能看到由于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局部肺气肿、肺不张或病灶邻近部位的浸润性病变或肺部炎变。

3、支气管镜检查

也是肺癌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支气管镜可直接窥察支气管内膜及管腔的病理变化情况。窥见癌肿或癌性浸润者,可采取组织供病理切片检查,或吸取支气管分泌物作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判定组织学类型。

以上所介绍的就是肺癌的检查方法,希望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只要早点结合上述肺癌的检查方法,就可以让患者更早的接受治疗,及时的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放射性核素敷贴与皮肤血管瘤的治疗

放射性核素治疗皮肤血管瘤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国内开展的较晚,但也有二十年左右,治疗的经验及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下面就核素治疗的相关内容作介绍。

1.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主要方法

目前用于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锶90和磷32,其主要原理均为β射线的电离作用。

发射β射线,通过电离作用使病变组织发生形态及功能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发生炎性改变、萎缩,以至血管闭合,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达到治疗目的。

经β衰变成 ,再经过β衰变变成Zr,在这些连续衰变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为0.65 MeV和2.2 MeV的β射线,其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是2.2 MeV的β射线。后者在组织中的最大穿透距离为11cm,且其剂量随组织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深1mm处组织剂量53%,2mm处为26 %,3mm处为12%,而6mm处仅剩1%,所以特别适合数毫米的浅表性疾病治疗,对治疗域的周围及全身器官无损伤,使用安全可靠。毛细血管瘤经照射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炎性改变,血管壁出现早期退化,从而使血管闭合,达到治疗目的。

核素的敷贴治疗不论是 还是 ,都是将敷贴器近距离覆盖于病灶上进行照射,尽可能使敷贴器与皮肤病灶处紧密接触、不移位为佳。至于敷贴器的制作,各个医院采用的稍有不同,但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将放射性敷贴药液均匀滴于滤纸上,再用薄膜或铝纸等封闭,或者直接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敷贴器产品。

核素对于血管瘤的治疗,除了敷贴外,对于位置较深的血管瘤还有胶体注射等方法。

2. 核素敷贴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治疗时机宜早不宜晚

血管内皮细胞对β射线的敏感性通常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发育愈不成熟,对射线越敏感。早治疗,可以防止血管瘤由皮肤向深部发展造成治疗难度加大,而且疗程短,效果好,辐射剂量也少,发生色素沉着等现象消失亦早。此外,还可避免随年龄增长皮肤血管瘤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因贻误治疗可能引起的终生功能障碍等。

2.2 吸收剂量要严格掌握

用多大的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是否经过其他治疗、血管瘤类型、发病部位、治疗季节以及机体对射线的敏感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等这类生长部位比较表浅的瘤体给予的吸收剂量要偏小;对于海绵状(或混合型) 血管瘤等这类生长部位较深厚的瘤体要适当增加吸收剂量;对于年龄较大、瘤体深厚、病程长者要适当增加吸收剂量;对于生长在口腔、会阴、头颈、腋窝、腘窝等敏感、皱褶或易磨擦部位的瘤体,给予的吸收剂量要偏小;对于生长在足背等部位者可适当增加吸收剂量。对于颜面部血管瘤治疗要特别仔细小心,避免过度照射引起皮肤损伤后遗症,确保不出现湿性红斑,否则会引起面部皮肤萎缩;眉头等部位的治疗应慎重,以免可能引起永久性脱毛。在不同季节其投放的剂量应不同。南方夏季气候湿热,毛细血管舒张、血运丰富,血管内皮细胞对射线敏感性提高,加之皮肤局部出汗较多,增加了湿性皮炎的机会,故每次投放的剂量宜偏小。

总之,小剂量多次照射的治疗方法因局部反应小,每次照射时间短,便于观察局部反应和调整剂量,故受到较多推荐及采用。

2.3 要有适当的疗程

生物效应往往是发生在治疗之后2周~3周,且持续一段时间。如经一疗程治疗未愈者,2个月~3个月后可行第二疗程,最多不超过5个疗程。不要为了提高治愈率而过于追求多疗程,造成剂量累加而出现副作用。

2.4 治疗前要做好解释工作

患儿首次接受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家长对治疗的过程、反应、疗效等不甚了解,往往存在疑虑、紧张甚至是恐惧心理。故细心做好解释工作能获得家长的配合,使治疗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效果。

2.5 应交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嘱家长密切观察患儿局部皮肤反应,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减少磨擦,避免理化刺激等;要按预约时间及时复诊等。做好随访工作,及时了解患儿敷贴治疗后的反应及效果,对出现的异常反应及时处理。

3.皮肤血管瘤的其它治疗方法

皮肤血管瘤治疗方法除了同位素敷贴外,还有手术、激素治疗、激光疗法、平阳霉素局部注射等等[3、4]。

3.1 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对于局限、能直接切除及缝合的小病灶,可在增生早期切除。对于不在身体暴露部位的较局限血管瘤,如没有自然消退的趋势,也可手术切除。

3.2 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的机理,实验研究 表明,生长迅速的毛细血管瘤含有较高的雌二醇受体,此受体可促进血管瘤的形成和发展,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与血管瘤内雌二醇受体竟争性结合,从而抑制血管瘤增生,另外类固醇激素可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增加血管对血液中活性胺的敏感性,抑制新生血管的增生速度和范围。

有研究采用激素的口服及局部注射方法,对某些血管瘤的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但如在第一疗程后,血管瘤无明显消退,即表现对激素不敏感,则不宜继续采用激素治疗。对已经进入消退期的血管瘤采用激素治疗也是不合理的,主要是由于其对激素敏感性已经下降。值得提出的是,应用激素治疗应及时检测其副作用,剂量的计算也相当重要。

3.3 激光疗法

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主要是依赖选择性光热作用。选择性光热作用指利用毛细血管内血红蛋白在580nm波长附近存在吸收高峰,而周围组织吸收热量较少的特性,以及脉冲间期散热的原理,实现对血红蛋白较高选择性的热凝固作用,最终导致血管闭塞。

这种方法可消除畸形的血管网而又不损伤表面的正常皮肤,能选择性消除瘤变部位的异常颜色又不遗留任何疤痕。对于表浅的皮肤病变,特别对于对放射性同位素不敏感的、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的病灶,如某些鲜红斑痣,是很好的选择。

3.4 平阳霉素治疗

平阳霉素是一类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副作用轻微、对造血及免疫功能基本无损害的特点。血管瘤体内注入平阳霉素可迅速抑制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增生,从而抑制其发展并最终促其消退。其使用方法主要有两种:局部注射法—适用于局限性草莓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插管法—用于头面部和肢体大面积肿块型血管瘤。国内有报告其有效率达到70%~90% 。

3.5 干扰素疗法

干扰素能阻断内皮细胞的移行和增殖,并能通过阻断成纤维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作用来阻碍血管生成的其它步骤。

目前认为,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主要适应证是:作为占位并侵犯主要脏器或通道而危及生命、生长在四肢有致截肢危险,并经皮质类固醇系统治疗无效的重症婴幼儿血管瘤。一般选择经皮下注射、按体表面积给药。

3.6 中医中药疗法

有报道唐英用消瘤汤口服治疗海绵状血管瘤17例,总有效率82.4%。苟念明介绍,用抗血管瘤素外涂治疗浅表血管瘤30例,总有效率为96.7% 。

3.7 其它疗法

如磁疗、硬化剂局部注射、境界线治疗以及介入性治疗等,均在血管瘤治疗方面有不同程度疗效。

4.与其他治疗手段比较的优势与不足

核素敷贴治疗相对于其它治疗方法而言,具有使用简便、费用少、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等明显优势,特别适用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国家。

目前国内报道的同位素治疗案例中,普遍认为草莓状血管瘤应及早采用同位素敷贴治疗,其有效率高达80%~100%,而且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少、费用少、容易操作,家长护理也方便。鲜红斑痣目前案例报道中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其对射线的敏感性低,效果差于混合性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也有学者认为采用核素敷贴治疗后,鲜红斑痣的疗效优于混合性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笔者认为其对射线的敏感性可能与其成熟程度相关,即在鲜红斑痣刚形成、病灶较小时可能治疗效果较好,但具体时间的把握和深层机制还需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及研究。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在皮下及粘膜下,范围较广或部位较深,射线不易到达,吸收β射线剂量有限,不易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照射或配合胶体注射方法;深达肌层的海绵状血管瘤,β射线所能达到的剂量很小,这一类血管瘤,建议手术治疗。混合型血管瘤多以草霉状和海绵状血管瘤的形式存在,当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时,效果不理想,应及时改用或配合用其它方法治疗。

核素敷贴治疗的不足如放射性皮炎等,主要与治疗时机、剂量的把握、治疗后的护理等相联系,如能做好上文所提的注意事项,将可大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皮肤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皮肤血管良性病变,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病率1%~2% ,1岁以后高达12%。血管瘤分为单纯性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4型,好发于头部及四肢体表浅部。

部分血管瘤具有自发消退的特点。通常在1岁之内,尤其在半年内血管瘤迅速增长,相当部分在5年-7年内可逐渐自行退化而愈合。但一部分血管瘤,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持续发展,严重者毁损容貌,引起瘤体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碍,或者在损伤时出血不止,继发感染,经久不愈。因此,对位于额面部、外阴等部位的血管瘤, 建议及早治疗,否则将影响患儿的外貌、功能和发育,并对患儿及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放射性核素能诊断肝癌吗?

随着肝癌病人的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医院来进行诊断,说到诊断,是不是所有的常规方法都能有效的来检查出肝癌呢,还有就是放射性核素能诊断肝癌吗?一下的文章就为大家解惑。

放射性核素又叫同位素,后者是一种能放射出射线的物质,它放射出的射线可有?、?、和?三种类型的射线,其中的?射线的穿透力最强,当核素进入人体后?射线能穿透人体,由体外用仪器接收,再通过成像装置,可以显示脏器的病变。

常用于肝癌诊断的放射性核素可以人为的分为两类。一类如胶体198金、、113m铟等,这些同位素进入人体后很快被肝脏的吞噬细胞、多角细胞等所吞噬或吸收。正常肝脏的多角细胞分布均匀,能使核素在肝脏中均匀分布,而肝癌组织缺乏正常肝脏的组织结构,因而利用这些核素扫描,可以显示出缺损区。这种扫描方式叫阴性扫描。另一类核素如99m锝标记的磷酸吡哆醛-5-甲基色氨酸(英文简称PMT)等对肝癌组织表现出一定的亲和性,扫描时在肝癌组织形成浓聚区。这种扫描方式叫阳性扫描。

放射性核素扫描诊断肝癌的缺点是敏感性不高,只能发现直径大于3cm的肝癌,因此目前不作为肝癌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当肝癌需要做鉴别诊断时,可做核素扫描,例如肝癌做核素扫描时可有阴性扫描和阳性扫描的结果,而肝脓肿只有阴性扫描结果而无阳性扫描结果。此外,由于同位素扫描可以作全身扫描,在一些疑难的肝癌病例,如考虑有远处转移但定位不明时,核素阳性扫描通常可以发现隐匿的转移灶。

综上所述,放射性核素的方法是可以检查出肝癌的,不仅仅是这个方法,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如影像学的检查方法也能做到,不过具体的病症要谨遵医嘱,可以更好的检查出病灶。

4放射核素治疗血管瘤

治疗血管瘤应考虑血管瘤类型、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可考虑暂时观察,有少数病员能自行消失,如生长迅速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且有致癌的可能,目前已很少应用。今天小编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1、 锶-90敷贴治疗

敷贴器材料采用锶-90制作,优点为锶-90敷贴器为商品,能够存放很多年,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缺点为不能根据血管瘤形状进行治疗,大的血管瘤治疗起来比较费力;患者必须每天到医院进行治疗,对远道而来的患者而言,需要住宿、或每天来回路费花费比较大,不是很方便。锶-90敷贴器是属于国家控制使用的核素治疗装置,一般医院不允许使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王雷波

2、 磷-32敷贴治疗

敷贴器为磷-32制作,优点为敷贴器可以根据患者血管瘤的形状任意制作,尤其适用于对大血管瘤和形状不规则血管瘤的治疗,敷贴器制作比较方便,磷-32供应及时,为患者量身定做敷贴器后,患者可以带回家根据医嘱治疗,不必天天到医院去接受治疗,省时、省力。缺点是使用时间短,剂量掌握不准确,分布不均匀等。

3、 使用方法

锶-90敷贴器由中国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效面积2 cm×2 cm,表面吸收剂量0.90 Gy/rain,直径1.2O cm 的表面吸收剂量为1.60 Oy/min, 治疗时先将2 mm厚的橡皮片或医用胶布屏蔽毛细血管瘤周围正常皮肤,按适量、间隔、多次 的治疗原则给予照射,通常一个疗程照射的总剂量为1O~12 Gy,分连续5次敷贴照射。若一个疗程不能痊愈,间隔3个月,再行第二疗程治疗。

血管瘤表浅不突出于皮肤者,采用放射性磷-32溶液烘干药纸,按照病变部位、形状、大小敷贴治疗72 h,剂量为10 uci/cm 。生长较深或形成包块者,采用磷-32胶体液局部注射治疗,按瘤体大小计算用药量,以0.1 mL/cm (20~30 uci/cm )药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O倍后,局部多点、均匀的注射到瘤体内。采用敷贴治疗者1个月为1个疗程,注射者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2~4疗程治愈。

二、临床应用

1.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主要方法

目前用于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 锶90和磷32,其主要原理均为β射线的电离作用。发射β射线,通过电离作用使病变组织发生形态及功能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发生炎性改变、萎缩,以至血管闭合,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达到治疗目的。

经β衰变成 ,再经过β衰变变成Zr,在这些连续衰变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为0.65 MeV和2.2 MeV的β射线,其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是2.2 MeV的β射线。后者在组织中的最大穿透距离为11mm,且其剂量随组织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深1mm处组织剂量53%,2mm处为26 %,3mm处为12%,而6mm处仅剩1%,所以特别适合数毫米的浅表性疾病治疗,对治疗域的周围及全身器官无损伤,使用安全可靠。毛细血管瘤经照射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炎性改变,血管壁出现早期退化,从而使血管闭合,达到治疗目的。

核素的敷贴治疗都是将敷贴器近距离覆盖于病灶上进行照射,尽可能使敷贴器与皮肤病灶处紧密接触、不移位为佳。至于敷贴器的制作,各个医院采用的稍有不同,但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将放射性敷贴药液均匀滴于滤纸上,再用薄膜或铝纸等封闭,或者直接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敷贴器产品。

2.与其他治疗手段比较的优势与不足

核素敷贴治疗相对于其它治疗方法而言,具有使用简便、费用少、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等明显优势,特别适用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国家。

目前国内报道的同位素治疗案例中,普遍认为草莓状血管瘤应及早采用同位素敷贴治疗,其有效率高达80%~100%,而且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少、费用少、容易操作,家长护理也方便。鲜红斑痣目前案例报道中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其对射线的敏感性低,效果差于混合性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也有学者认为采用核素敷贴治疗后,鲜红斑痣的疗效优于混合性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在皮下及粘膜下,范围较广或部位较深,射线不易到达,吸收β射线剂量有限,不易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照射或配合 胶体注射方法;深达肌层的海绵状血管瘤,β射线所能达到的剂量很小,这一类血管瘤,建议手术治疗。混合型血管瘤多以草霉状和海绵状血管瘤的形式存在,当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时,效果不理想,应及时改用或配合用其它方法治疗。

一.概述

1、 锶-90敷贴治疗

敷贴器材料采用锶-90制作,优点为锶-90敷贴器为商品,能够存放很多年,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缺点为不能根据血管瘤形状进行治疗,大的血管瘤治疗起来比较费力;患者必须每天到医院进行治疗,对远道而来的患者而言,需要住宿、或每天来回路费花费比较大,不是很方便。锶-90敷贴器是属于国家控制使用的核素治疗装置,一般医院不允许使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王雷波

2、 磷-32敷贴治疗

敷贴器为磷-32制作,优点为敷贴器可以根据患者血管瘤的形状任意制作,尤其适用于对大血管瘤和形状不规则血管瘤的治疗,敷贴器制作比较方便,磷-32供应及时,为患者量身定做敷贴器后,患者可以带回家根据医嘱治疗,不必天天到医院去接受治疗,省时、省力。缺点是使用时间短,剂量掌握不准确,分布不均匀等。

3、 使用方法

锶-90敷贴器由中国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效面积2 cm×2 cm,表面吸收剂量0.90 Gy/rain,直径1.2O cm 的表面吸收剂量为1.60 Oy/min, 治疗时先将2 mm厚的橡皮片或医用胶布屏蔽毛细血管瘤周围正常皮肤,按适量、间隔、多次 的治疗原则给予照射,通常一个疗程照射的总剂量为1O~12 Gy,分连续5次敷贴照射。若一个疗程不能痊愈,间隔3个月,再行第二疗程治疗。

血管瘤表浅不突出于皮肤者,采用放射性磷-32溶液烘干药纸,按照病变部位、形状、大小敷贴治疗72 h,剂量为10 uci/cm 。生长较深或形成包块者,采用磷-32胶体液局部注射治疗,按瘤体大小计算用药量,以0.1 mL/cm (20~30 uci/cm )药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O倍后,局部多点、均匀的注射到瘤体内。采用敷贴治疗者1个月为1个疗程,注射者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2~4疗程治愈。

二、临床应用

1.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主要方法

目前用于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 锶90和磷32,其主要原理均为β射线的电离作用。发射β射线,通过电离作用使病变组织发生形态及功能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发生炎性改变、萎缩,以至血管闭合,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达到治疗目的。

经β衰变成 ,再经过β衰变变成Zr,在这些连续衰变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为0.65 MeV和2.2 MeV的β射线,其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是2.2 MeV的β射线。后者在组织中的最大穿透距离为11mm,且其剂量随组织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深1mm处组织剂量53%,2mm处为26 %,3mm处为12%,而6mm处仅剩1%,所以特别适合数毫米的浅表性疾病治疗,对治疗域的周围及全身器官无损伤,使用安全可靠。毛细血管瘤经照射后,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炎性改变,血管壁出现早期退化,从而使血管闭合,达到治疗目的。

核素的敷贴治疗都是将敷贴器近距离覆盖于病灶上进行照射,尽可能使敷贴器与皮肤病灶处紧密接触、不移位为佳。至于敷贴器的制作,各个医院采用的稍有不同,但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将放射性敷贴药液均匀滴于滤纸上,再用薄膜或铝纸等封闭,或者直接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敷贴器产品。

2.与其他治疗手段比较的优势与不足

核素敷贴治疗相对于其它治疗方法而言,具有使用简便、费用少、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等明显优势,特别适用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国家。

目前国内报道的同位素治疗案例中,普遍认为草莓状血管瘤应及早采用同位素敷贴治疗,其有效率高达80%~100%,而且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少、费用少、容易操作,家长护理也方便。鲜红斑痣目前案例报道中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其对射线的敏感性低,效果差于混合性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也有学者认为采用核素敷贴治疗后,鲜红斑痣的疗效优于混合性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在皮下及粘膜下,范围较广或部位较深,射线不易到达,吸收β射线剂量有限,不易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照射或配合 胶体注射方法;深达肌层的海绵状血管瘤,β射线所能达到的剂量很小,这一类血管瘤,建议手术治疗。混合型血管瘤多以草霉状和海绵状血管瘤的形式存在,当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时,效果不理想,应及时改用或配合用其它方法治疗。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的关于血管瘤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这里小编衷心祝福大家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5癌症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放射性核素治疗癌症骨转移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也可用于治疗其他种类的癌症。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放射性药物),通过代谢或其他途径引入体内,选择性地聚集在病变部位,利用其发射出的射程很短的β粒子或α粒子,对病变进行集中照射。

放射性核素治疗在治疗骨转移灶时,多发性骨转移灶(有时多达几十处),注射一针放射性药物,通过代谢可浓聚于所有转移部位进行治疗,而正常组织滞留很少是其优势;对单灶而言,用放疗(外照射)就比较合适。

核素治疗应当在有放射性核素检查和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以防放射性核素污染。核素治疗研讨会上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磷153Sm2 EDTMP确定为治疗骨转移的方案。目前北美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药剂包括8 9 SrCl(锶89)与153Sm(钐153)2 EDTMP。这两种放射性核素均发射β粒子,但它们的物理学特性,尤其是半衰期和13粒子能量均不相同。

核素治疗的锶89的半衰期为50天,其放射的β射线在治疗后的两个半衰期(约101天)内释放量为7 5%。由于释放期较长,治疗效果一般在药剂注射后7~20天开始显现,且疼痛缓解较缓慢,治疗后骨髓康复期也相对较长。钐153的半衰期为1·9天,其放射的β射线在治疗后的两个半衰期(约4天)内释放量为7 5%。钐153对疼痛缓解的起效及骨髓康复的时间均较短,但其13粒子能量较锶89低,因而穿透性较弱。两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对骨髓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可引起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减少,但钐153的这一不良反应较锶89更为严重。

因此,肿瘤患者在放射性核素治疗过程中应接受至少为期8周的每周全血细胞计数,对患有血小板减少症(<1 0 0×1 0 9/L)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 X 1 0 9/L)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当脊柱转移时,如出现硬膜外转移灶,则禁忌核素治疗。

小编关于《探究肝癌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应用与关键特点》就分享到这儿了,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加收藏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4)
  1. 过往~难堪2024-02-13 21:16过往~难堪[广西网友]203.26.232.108
    这项技术的发展让人对肝癌治疗的前景更加乐观,希望能够早日实现商业化应用。
    顶16踩0
  2. 吓哭贞子2024-02-13 21:09吓哭贞子[天津市网友]27.99.150.182
    关键特点是非常灵敏,可以检测到微小的肿瘤,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患者早日治愈。
    顶2踩0
  3. 比柠檬萌比澳门傲2024-02-13 21:02比柠檬萌比澳门傲[贵州省网友]111.223.249.137
    @始终.留下的还是你的身影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希望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提高准确性。
    顶4踩0
  4. 始终.留下的还是你的身影2024-02-13 20:55始终.留下的还是你的身影[江苏省网友]103.252.107.210
    这种技术真的太厉害了,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肝癌,希望能够广泛推广。
    顶3踩0
推荐阅读
湘ICP备19021678号
Copyright © 2023 邵阳网 i0739.com